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1节(1 / 2)





  太子看他一眼,道:“正是。”

  年轻灾民眼里突然涌出泪水,扑通跪在地上道:“殿下,草民不识字,空有一身力气,恳求殿下安排我去堤坝上做工,草民不要工钱,只要每日管顿饭就够了!”

  他这么一说,其他灾民也纷纷跪了下来,希望能捞到一份差事。

  但堤坝修筑危险,并不是单单有力气就行。

  太子亲自主持了一场简单的考核,然后当场点了几个深谙水性的男灾民加入筑堤队伍,其中就包括最先开口的那个年轻灾民。

  年轻灾民高兴极了,兴奋地跟在太子身后前往堤坝走去。

  太子要与百姓同舟共济,这时护卫们自然不便离他太近,就在太子走到堤坝前意图眺望河景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悲愤怒吼:“昏君贪官害我一家,我要你替他们偿命!”

  太子大惊,察觉身后有疾风扑来,他本能地朝一侧闪避,然而还是迟了一步,后腰一股大力,太子身体失衡,断线的风筝般朝河面扑了下去!

  岸边的官员、工人、灾民们在听到怒吼时同时看了过来,只见两道身影相继坠入河面,转眼就被浑黄的滔滔水浪卷走,连个扑腾的人影都无处寻觅。

  百姓们尚未反应过来,岸边的一群官员腿一软,不约而同地跪了下去。

  太子啊,他们的太子被河水卷跑了!

  第91章

  古人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太子被灾民所害推入黄河,官员们沿河一路打捞,终于在百十里地外的下游找到了两具尸首,尸首相隔了一段距离,连夜泡得浮肿,但根据衣着与容貌,足以证明那就是太子。至于那个灾民,本就是无名之辈,放出来也无人前来认亲。

  谁敢认啊,认了就要被谋杀太子的大罪牵连,傻子才认呢!

  官员们心惊胆战地将太子与年轻灾民的尸首同时送到了京城,送到了建元帝面前。

  太子尸身上面,盖着一层杏黄色的长布。

  十月初冬的寒风也吹不散长布下飘出来的腐烂味道。

  此时的建元帝,一位继位三十余年的帝王,一位五十岁的父亲,缓缓地掀开了那杏黄色的长布。

  太子肿烂的五官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再烂,建元帝也认出来了,这是他的儿子,他心爱的元后为他生的儿子,他放在心尖上的儿子,他为之筹谋颇多定会为其铺平登基大路的儿子!

  可就是这唯一的太子,竟送命黄河!

  血气涌动,建元帝目眦欲裂,一口血柱喷涌而出!

  “皇上!”

  身边的二皇子简王、三皇子、四皇子、温宜公主全都拥了上来,曹皇后与东宫太子妃、侧妃花容失色痛哭出声,文武大臣们也都神情悲痛地跪了下去。

  黄河之水滚滚东去,卷走了太子的生机,也卷走了建元帝发间的黑色。

  短短三日,建元帝满头灰白,老态尽显。

  然而一个帝王是没有太多时间沉浸于丧子之痛的,北疆胡人虎视眈眈,西南边陲北越还在倚仗大周为其稳固江山,东边沿海倭寇贼心不死,陕南黄河河畔赈灾之事未竟,光这些要紧的大事就占用了建元帝的大部分精力,更何况还有其他连绵不断的奏折。

  重新上朝后,建元帝派锦衣卫彻查太子遇害一事。

  太子都死了,父子俩终于不用演戏了,建元帝便是重查此事,那也是一位皇帝父亲该做的。

  可锦衣卫查了一个月,也没有查出那个年轻灾民到底是谁,因为当地灾民无人去认,或是真不认识,或是不敢认,亦或是所有认识他的本地人都被黄河之水卷走了。

  一个月后,建元帝可以在朝堂上与臣子开玩笑了,似乎已经从丧子之痛中走了出来。

  于是,大臣们开始上奏,恳求建元帝另立储君。

  如今,建元帝还有三位皇子,其中简王与三皇子都是陈贵妃所出,八岁的四皇子是年轻的曹皇后的嫡子。

  支持简王与四皇子的平分秋色,前者年长,后者虽幼,却是嫡子。

  还有一部分臣子支持太子的遗孤,才满两岁不久的皇长孙。

  建元帝迟迟没有回应,但他一直都在想该立谁做新的储君。

  孙子太小,假如他还能再活十年,那时孙子也才十二岁,上头三位年轻力壮的皇叔,社稷必乱。

  可是三个儿子……

  建元帝恨得胸口疼。

  他怀疑害死太子的真凶,就在这三个儿子以及两家母族之中。

  陈家这些年虽然没落了,空有爵位但无实权,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养一批死士绰绰有余,而且,太子死了,简王便是眼下唯一的亲王,老三明年也要封王出宫了,成年的兄弟俩更容易得到朝臣的拥护。

  曹家……

  建元帝攥紧了手。

  稚子无辜,他相信才八岁的老四还没有争储位的心机,但儿子自身没有嫌疑,不代表曹皇后、曹廷安没有。杀了太子,老四便是他唯一的嫡子,名正言顺,胜算比老二还要高出几分。

  明知道太子是因为其中一个儿子而死,却还要从这两个儿子中挑出新的储君,建元帝无法不恨!

  当晚,自从太子死后,建元帝第一次踏足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