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05章 过年(二合一大章节)(1 / 2)

醋溜中文网 www.clzw.com,最快更新主角赵信 !

年关越来越近了,赵信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每天的工作就是写春联,写‘家神’,所谓家神就是‘天地君亲师’位以及分列两侧的赵家先祖和职业祖师爷,比如石匠木匠写的是鲁班,做生意的人家写的范蠡。

刚写完一家的春联,赵信活动了一下手腕,示意大侄子狗蛋把春联晾起来,让风吹干墨迹。

赵信惬意地坐在躺椅上,眼看就要过年了,天气正在逐渐转暖,北风没有那么割脸了,若是仔细观察,院子里养的花草有些已经开始吐绿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

“五哥,我来给你送好东西了。”

院子外响起了一个声音,随后院门被他们打开,一群小子叽叽喳喳地向赵信打着招呼,献宝似的把自己腰间的竹篓取下,晃几下又打开口子,把竹篓口对着赵信。

“是狗子啊?”三叔赵益民家的大小子,单手举着一个大竹篓,脸上洋溢地‘快夸我’的表情。

狗子脸色一难,“五哥,我有大名,不要叫我狗子,我叫...”

“知道了,狗子。”赵信淡定的说道,“抓了些什么好东西,不会是螃蟹吧?这个季节的螃蟹,没肉没黄,不好吃呀。”

狗子对五哥喜欢叫自己小名的事情,已经免疫了,“现在谁还吃那没肉的螃蟹,你看看,这可是好东西。”

“你呀你,现在连螃蟹都嫌弃了,还真是日子过得好了呀。”

和六年前那个又瘦又黑的狗子比起来,现在的狗子除了一如既往的黝黑,改变的还有很多,更加壮实了,不会在像以前见着一块面包,哈喇子直淌。ωWW.

“哟,黄鳝呀!”赵信很是吃惊,“这大冬天的,你们搞到黄鳝的?”

冬天搞黄鳝可不容易,赵信看着他们几个小子手里的竹篓,少的一两斤,多的三五斤,恐怕花了不少时间才积攒起来的。

“嘿嘿,我们厉害吧?”狗子吹嘘起来,“这段时间不是在犁冬水田吗?运气好的话一块田就能翻出四五条呢,我们就在田边蹲守着,只要犁翻出一条,咱就逮一条,这不积少成多就有这么多篓了吗。”

赵信想着火烧黄鳝,干煸黄鳝,红烧黄鳝,盘鳝这些菜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理智还是告诉他,这些都是小伙伴辛苦掏来的,自己也只能看着呀,“你们不拿回家吃,往我这来,是来显摆的吗?”

“五爷爷,看您说的,这也什么值当显摆的,我们当然是拿来送您尝鲜的了。”

一个六七岁的小子,赵信分不清是哪一家的,但听着称呼肯定是自己孙子辈的小子,脸上还挂着鼻涕泡,说话一副大人的口气,把赵信都逗乐了。

“哈哈哈,孙子,你有这孝心就好,五爷爷吃不了那么多,给我留一点就行,其他那回去吧。”

那小子腰板一挺,“五爷爷,我们不用拿回家,狗子爷爷说您可喜欢吃黄鳝了,今年你去了北边,没赶上吃黄鳝,这就当给您加个菜了。”

这话说得赵信很开心,夏天黄鳝最多的时候,赵信没有赶上趟,想不到这些小子还记着呢,“那行,黄鳝留下也可以,但是不能让你们白辛苦一趟,都等着我去拿点东西。”

赵信起身就往家里后院的杂物间走去。

狗子断然拒绝道,“五哥,咱们可不是为了图你的东西才给你送的,要是我们送你点黄鳝,你又送我们东西,那成什么了?”

狗子转头说道,“小子们,把东西放下。”

一群小孩把竹篓放进厨房外的一个空桶里,然后也不顾赵信的挽留,“五叔,您留着慢慢吃,得空我们再过来拿竹篓。”

“五哥,走了呀。”

赵信还是没有留住这群小子,望着桶里大大小小的竹篓,这群小子还真是被富裕的生活迷花了眼啊,想当年鼻涕横流,哈喇子竖挂的狗子,见着面包就挪不动身,迈不出脚,现在居然这么豪气,赵信一时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竹篓里的黄鳝有大有小,赵信不按套路出牌,谁规定只能一篓一篓地吃?

哗啦~

所有黄鳝倒入木桶,“大黄鳝把肉片出来,然后红烧,骨头油炸,小黄鳝加点茱萸和花椒做几份盘鳝,那味道肯定棒极了。”

“嘀咕什么呢?”

身后的声音吓了赵信一个哆嗦,转身看见是三婶子提溜着几只烟熏野鸡。

“三婶子,你怎么走路没有声音啊?”

三婶子给了赵信一记白眼,“什么叫我走路没有声音?明明就是你看黄鳝看得太专心!”

“来,拿着。”三婶子把烟熏野鸡递给赵信,“知道你喜欢这一口,你三叔回来之后的第三天就拿着弓箭家伙什进山打的,今天熏得差不多了。”

赵信很感动,自己喜欢烟熏野鸡三婶子还记得呢,“谢谢三婶子,谢谢。”

“谢个啥,拿着吃就是了,对了铁柱哥他们呢?还有大郎,三郎他们呢,怎么就你一个人在家?”

“窑厂今天分红,老爹去窑厂了,雁芙斋和雁芙楼明天也要关门过年,大家都去县里帮忙了。”

“哦,那行,我先回去了,家里还忙着呢。”

三婶子离开后,赵信就开始拾掇起烟熏野鸡。

下午家人都回来了,家里开始过年的食物,过年虽然只有几天时间,但是准备的东西可不少,按赵家村的习俗,大年三十这一天要把从初一到十五的饭食全部做好,这半个月时间只需要把饭菜热一热就可以了,以此说明自己食物丰盛,年年有余。

嫂子们烧水,泡发蘑菇笋之类的干活。

赵家男人们,杀鸡宰鸭。

这项习俗在以前能保持地很好,因为大家都穷,大年三十做一大框子的硬面饼,加上一大缸的稀饭,那稀饭越往后,米粒越稀少,直至最后很可能就是几粒米加米汤就硬面饼子。

两三年前开始,赵家村逐渐富裕,年关的食物也越加丰富,撑过正月十五是很轻松的事,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那就是越来后面,饭菜的馊味越浓,绝不会浪费的赵家村民,因为吃了带有馊味的食物,甚至出现了闹肚子的情况。

直至近一两年,大家伙才会少做一点饭食,啥时候吃完,啥时候继续做,赵家村的富裕也不需要体现在几顿饭食上面。

......

......

这天年三十,一大早赵钱氏就带着儿媳们开始做好吃的,家里厨房是三眼灶,全部开火,一锅煮饭,一锅炖肉,还有一锅上面放着蒸笼,里面不仅有粉蒸肉、梅菜扣肉还有蒸年糕。

赵钱氏、二嫂曹氏、三嫂孙氏在厨房里忙活。

大嫂孙氏刚出月子,厨房里的活,大家都不让她干,她现在可是家里的功臣,赵铁柱的梦想是家里的孙子要高产,要凑齐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孙女要凑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好家伙,这可就是十八个孙子孙女呀,截止目前,赵大郎有三个儿子,赵温赵良赵俭,赵二郎有一个女儿赵诗,赵三郎有一个儿子赵恭。赵四郎和赵五郎还是光棍,指望不上。

一共五个孙辈,进度是慢了一点,但是赵大郎为家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家独占五分之三。

赵家村的习俗就是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要生三五个,按说赵铁柱当初定十八子这个目标的时候,还觉得少了呢,结果现在,家里两儿子都是光棍,赵二郎还在党项,想要继续生都没有机会。

所以家里人,特别是赵铁柱两口子,在稀罕了一阵赵信之后,就对他不满意了,谁让他把赵二郎留在党项,谁让赵信耽误赵铁柱抱孙子的?

若想不看臭脸,行,有本事自己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