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小作精和土老板[八零]第13节(1 / 2)





  桑妈心里头高兴,又怕给桑晓晓惹点什么不好的事,强压着炫耀的心,打马虎:“上是上了,哎。小姑娘运气好。”

  登上报纸,那就是真有文化的人。村里头对于真正有文化的人,态度可和对普通学生完全不一样。先前明明说着“小姑娘读那么多书没用”的,转头就说“人真是聪明,难怪读书厉害”。

  小河村里没什么秘密。再小的事情,两三天都能传遍整个村。

  桑晓晓就是三木,是《春居》作者的事情,第二天就完整传到了学校,学校老师都知道了。

  办公室里一群老师拿着报纸有些不敢置信:“真桑晓晓写的?”

  “这写作文和写小说不一样。以前就觉得她写作文还行,没想到写小说那么厉害。”

  几个人看向桑晓晓的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是个男老师,性子古板,平日里一直和女学生保持着距离。他挺喜欢桑晓晓这个聪明学生,却完全没想到桑晓晓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

  虽说只是个开头,可用词遣句简直想多一个字塞不下,想少一个字去不掉。

  他给报纸杂志投稿,看起来就没这么有趣味,中的多是诗歌一类。

  见同事看过来,他实话实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这真是她的小说,那她这是勤奋和天赋都有。长篇小说要刊登,编辑部得压几万字的稿。确保后面几期都可以刊登才发。天赋,你们也看出来了。”

  众人确实看出来了。

  有个老师问了声:“阳城日报稿费多少?”

  语文老师看了下这份稿子的长度:“不知道她交了多少万字的稿。总归几十有的。阳城日报广告打得精,赚钱不少,给稿费很大方。”

  这下所有老师哗然。

  桑晓晓只是个学生,第一次登稿能赚几十,以后前途是一片光明。当然,大家哗然到仿佛油炸锅,脸上免不了喜意。

  学生成就高,外界同样会觉得他们学校育人有方!当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学生出息?

  另外几个老师纷纷要起了报纸:“我没订阳城日报,给我份。我拿去班里给这群小崽子看看。同样是学生,怎么差距那么大!”

  “你可别对学生这么说。人各有所长。你们班不是有个数学和物理格外好的。以后也出息。”

  学校阳城日报没订几份,以至于好些个老师没抢到。

  不过这不妨碍老师们去班级里,用桑晓晓作为典型案例鼓舞集体同学:“你们不要觉得啊,读书现在看起来没用。用处大着呢。高三班桑晓晓,一篇小说赚几十。”

  这下轮到全校学生被震撼到,下了课就往高三班门口晃悠,想见见传说中的桑晓晓。

  早前就有关注过桑晓晓的,仿佛自己认识人一般,热情参与议论:“我知道。长得特别俊。”

  “听说学校食堂改了,就是因为她说难吃!”

  “她这周四生日才满十八。”

  高三班里同学们知道这事,一群人围到桑晓晓身边:“哇,真的几十吗?”

  “太厉害了。晓晓你怎么写的文章啊?”

  “我去办公室看了阳城日报,写得特别好。后面怎么样了呀?老先生找到他初恋了么?邻居小哥乐不乐意一起出门啊?”

  桑晓晓根本来不及回答,耳边全是叽叽喳喳的。

  这群人问归问,没得到答案都能和身边人再顺着聊下去。

  她受不了:“你们好吵!”

  桑晓晓嗓音不大,现下听起来哪怕是真生气了,凶起来也只能让人想到“声音好听”。

  同桌作为桑晓晓的死忠,已经知道桑晓晓现下是真的烦了。她也想知道小说后续,但现在人也太多。

  她从人缝隙往外一看,倒吸一口气。教室窗户外探头探脑一大群。全校学生都跑过来围观了吧!

  她一拍桌:“你们问题一起问。桑晓晓怎么回答得过来?还有,外面那么多人,都来看桑晓晓的。我们都还不知道的事,可别等下他们比我们先知道了!”

  围着桑晓晓的同学集体看向窗外。

  窗内一群人,窗外一群人,一群眼瞪一群眼。

  高三班里的同学顿时觉得,要么大家一起不知道,要么他们得先知道。桑晓晓是他们班的,被人围观算怎么个回事?

  集体荣誉感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展现。围着的同学顿时往门外走,开起赶人模式:“不上课了啊?都过来干什么?当心我们告诉老师!”

  有个高一生不乐意:“你多大了?怎么还打小报告?这学校又不是你开的。”

  同学发现有人顶嘴,比桑晓晓更生气:“关门关窗!窗帘都给拉上!让你们看!看窗帘布去吧!”

  下一堂课,老师一过来,发现高三班封得密不透风。他抬头看看门牌,又看看连窗户缝都没拉的教室,露出了人生困惑的神情。

  小河村和学校里都热热闹闹,桑爸上班的时候,却接到了来自傅家的电话。

  打电话的是傅家小奶奶身边的秦蓁。

  秦蓁转述着小奶奶的吩咐:“桑家爸爸,小奶奶想让桑晓晓周六周日来住两天。周五我来接人,周日就送回桑家。您看成吗?”

  桑爸想起自己前些日子的决定,委婉告诉秦蓁:“住两天可以。晓晓和小奶奶关系是好的。不过感情的事情强求不来。”

  秦蓁当然知道这事。这不是她能决定的。

  “小奶奶只是想让他们见一面。”秦蓁到底站在小奶奶这边,“人连面都不见,怎么知道合不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