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7节(1 / 2)





  虽然很遗憾公社要错过这么一个厂子,但孟书记承认,林老实考虑得更周详完善。顿了几秒,他点头说:“你说的没错,去县里面,确实比在公社好。年轻人有计划,有干劲,是好事,你们杨树村真是好样的,人才都在你们村了,出去以后也别忘记家乡父老,你的饲料厂以后要招人吧,多照顾照顾咱们自己人!”

  这可真是一个尽职的干部,眼看厂子留不住,就想把工作替村民们揽了。

  林老实挺欣赏像孟书记、村长这样一心为民的底层官员。不过他不会拿自己的工厂开玩笑:“同等条件下,我会尽可能地聘用咱们自己乡里的人。”

  当然,这些人要干得不好,他也不会留。他的厂里不会有关系户。

  经过这一路的交谈,孟书记算了明白了,面前这个年轻人看似好说话,但其实非常有主见,在不违背他的利益和原则时,他会适度地让步,但不会无条件的退让。他退让的前提,是不损害他的利益。

  正事谈完了,孟书记跨上了自行车,对林老实说:“就送到这里,你也回去忙吧。咱们村里能走出一个干大事的不容易,要是遇到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到公社来找我。”

  “好的,谢谢,孟书记慢走。”林老实停下脚步,等孟书记骑出一段距离,他才往回走。

  不过他没回家,这会儿,他家里肯定有不少来打探消息、凑热闹的村民。没定的事,林老实也不想拿出来说,免得最后没成,惹人笑话,他没回村里,而是直接去了鱼塘,拿着放在草棚里的背篓和镰刀,上山割草去了,鱼塘里的鱼一天没卖就得吃东西,要是不管了会饿瘦就卖不起价。

  王县长的到来,还在林建义家吃了一顿饭,简直可以说是这几年以来,杨树村最值得津津乐道的八卦了。

  不少八卦的村民都想知道县长说了什么,问村长,他们不敢,就把主意打到了林老实头上,可在林老实家等到快天黑都没人,他们只好散去。

  接下来几天,他们都没等到人,又见林老实还是跟以前一样天天打理鱼塘,早出晚归,渐渐地,大家的兴趣就淡了。

  转眼间到了周四,林老实提前打了两桶鱼,顺路带到县城,卖给了彭越栋的饭馆,然后才赶去县政府。

  他到得早,县政府刚上班,王县长还有事要忙,他在办公室里等了一会儿,王县长终于抽。出了空见他。

  一见面,林老实也不废话,直接把自己这几天整理出来的计划书递给了王县长:“你请过目。”

  王县长接过这个用日记本手写的计划书,一页一页地往下翻,越翻越惊讶:“林同志,你读过不少书吧?”

  这份计划书太专业了,至少王县长还没见到过这么专业的。计划书里几乎把建饲料厂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从厂址选择到人员招聘,再到需要哪些设备,每个环节大约需要的资金量,多久能有产出,前两年的大致产量能有多少,全都一一估算了出来,每件事都是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非专业人员,很难做到这么细致,如果不是知道林老实的底细,他都会怀疑林老实是请了什么高手。

  哪知林老实却摇了摇头说:“没有,我只念完了小学。”

  “你这小学比很多死读书的大学生都强!”王县长握住计划书感叹地说,看向林老实的目光更是带着满满的激赏,这个年轻人真是给了他太多的惊喜。他有种预感,这个年轻人一定会成功。

  林老实不卑不亢地说:“王县长你过誉了,不过是各有所长罢了,你让我念书,我就不行。”

  “好个各有所长,说得好!”王县长将计划书收了起来,“你这份计划做得非常详实,本来我准备了几个问题想问你,不过看过这个后我也不用问了,我要的答案都在里面了。只是这个事,我还不能马上就给你答复,你回去再等等,我们商量一下。”

  这么大的事,本来就不可能随便一拍脑袋就决定的。林老实对王县长的做法表示支持和理解。

  他说:“好的,谢谢王县长,我等你的好消息。”

  王县长收起了计划书,又问林老实:“你们村的虾稻混养模式是你最先提出来的,现在小龙虾滞销,你有没有什么好的点子?”

  林老实说出自己早就打好的腹稿:“目前小龙虾滞销的最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觉得吃小龙虾不划算,宁愿花双倍的价格买猪肉也不愿买小龙虾吃,因为小龙虾没有油水,还要除去壳和爪子,他们觉得不划算。但小龙虾的蛋白质含量极高,营养丰富,含有很多人体所必须矿物质成分,经常食用小龙虾能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果政府愿意做主导,推广小龙虾,比如用小龙虾招待外宾或者贵宾之类的,民间会更容易接纳小龙虾,小龙虾自然也就不愁卖了。”

  这就是典型的跟风效应,现在的人还没有打广告的意识,也没有打广告的媒体,只能依靠政府和名人的公信力。如果政府在招待重要客人的宴席上,将小龙虾作为大安县的一项特产,一张名片推出去,以后小龙虾就不会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乡野美。

  王县长点点头说:“具体的呢?”

  林老实又说:“名声打出去后,小龙虾目前有两个销售办法。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人手销售小龙虾,或者就由政府低价收购小龙虾,再转卖到附近的县市。这样能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降低他们的风险,同时避免市场上的低价恶性竞争。另一种是由村民自发组织,可以以自然村,公社为单位,让其自己销售,政府提供资讯和指导这类的信息服务,村民自负盈亏。”

  目前由于缺乏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小龙虾都是散养的,规模不大,不适合零散销售。别的不提,光是拿到县城就是个力气活。

  县政府没钱,而且也没销售的经验,王县长考虑了一下说:“村民自己销售,如果卖不出去小龙虾砸在手里,亏本了呢?”

  林老实冷静地说:“世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是生意就会有风险,想赚钱就得冒险!”

  这句话冷酷了一点,但王县长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只是作为一名地方官员,他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村民赔钱,自己却什么都不做。思索了许久,王县长说:“好,你这提议不错,我们再考虑考虑。”

  林老实知道,接下来没他什么事了,起身道别离开了县城。

  过了没两天,县里面就派了几个年轻干部下来,将附近几个养了小龙虾的村子组织起来,由干部带队,分别销往附近的县市。

  不过政府也是说了,这是第一年,鉴于村民们没有经验,也没怎么去过外地,对附近其他县市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政府派了比较熟悉相应县市的工作人员给他们带队。但明年,就要全靠他们自己开拓市场了。

  几个村子的小龙虾之患总算暂时解决了。而林老实也投入到了紧张的捕鱼工作中。为了将鱼运进县城,他问隔壁村租了两天拖拉机,又以一天两块钱的工资请了几个年轻小伙子帮忙捕鱼、抬鱼。

  忙活了两三天,才把鱼塘里的大鱼捕捞完成,换成了钱。接下来,林老实又马不停蹄地去买鱼苗,放进池塘里,准备再养一季。

  乡下这地,有什么新鲜事传得特别快。林老实今年提前半年就把鱼给卖了,还能再养一季,再赚一次钱,在养鱼户中引起了轰动。

  去年还在观望的养鱼户也都跑过来向林老实取经。

  这时,林老实接到了王县长的准确答复,终于可以给养鱼户透个底了:他准备建一座鱼饲料厂,今年开工,明年就可以投入生产。如果有意向的,届时可以到饲料厂购买鱼饲料。

  经过考察核实和探讨,县里面的领导一致看好林老实的这个项目。他们将出城临近高速路的那一片平地提供给林老实建厂,同时将旁边的那个鱼塘给林老实做鱼饲料的生产试验基地。

  同时给他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银行也答应免息贷款三万元给他,其他的资金需要他自筹。

  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林老实的资金筹备之路顺畅了很多。他再次找到了彭越栋。

  彭越栋说话算数,愿意出资一万元入股林老实的这个鱼饲料厂,同时还给他牵线,带林老实认识了城里其他几个生意人,他们都是彭越栋的朋友,有做木材生意的,也有做米面加工的,规模都不大,但作为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都小有家底。

  最后双方协商,彭越栋极其朋友出资五万元持有饲料厂49%的股份,林老实以三万元的银行贷款以及自己的八千元存款和相应的技术入股,占有饲料厂51%的股份。

  谈妥后,双方签订了协议。林老实开始正式启动他的鱼饲料厂修建计划。

  鱼饲料厂是林老实请王县长取的名,以县命名,就叫“大安鱼饲料厂”。

  动工那天,王县长亲自去为工厂揭牌。这时候的仪式没后世那么隆重,为了喜庆,就放了两挂鞭炮。

  不过就这规模也已经足够令人侧目了,毕竟是县里面的领导亲自支持的。附近村子里的不少村民都跑来看热闹,围在省道旁边,乌压压的一大群,将路都给拦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