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5章(1 / 2)





  出将入相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经常会被拿到嘴上说,但是历数中国各朝各代,当真能做到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的宰相,基本上都出在盛唐一代。唐人善文尚武,精神中自有一股蓬勃之气,所以就算是文臣,大多数也都有着一身不错的骑射功夫,因此就算是在重兵之下,王玄策仍然在着随从的掩护下给跑了出去。

  他跑出去之后,并没有回长安哭诉,而是想办法找回场子。因为这件事情虽然不是他的错,但是唐人从来没有这么被周边小国欺负过,若是这个亏他默不作声的认了,那不仅仅他本人的仕途从此中断,只怕在诸国之中,大唐的颜面也荡然无存。

  所以,哪里跌了跟头哪里站起来,哪里没了的场子就在哪里找回来。王玄策抱着这种狠劲儿,逃出来转了一圈之后,就把目光瞄到了离着天竺最近的一处地方——吐蕃。

  大唐的骑兵骁勇不假,但一则长安山高水长,二则中原的地理环境跟天竺这边的差别很大,到此地未必合用。所以最经济实惠的武器,莫过于吐蕃的骑兵了。

  大唐和吐蕃是友邻,文成公主又刚刚在贞观十五嫁过来,如今两家那还是在蜜月期,所以王玄策毫不犹豫的跑到了吐蕃,问松赞干布借兵。王玄策原本以为这事情是十拿九稳的,毕竟唐朝没有什么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说,大唐的脸面也是公主的脸面,为了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文成公主都不可能不管,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事情还是出现了意外。

  文成公主站在大唐这边是没错,但松赞干布这人却很有野心,他与大唐联姻并非是真心敬服大唐,而是想要借助大唐的力量统一吐蕃,然后再徐徐扩张,所以他是一点儿都不介意给大唐找点麻烦的。

  松赞干布接见了王玄策,非常热情的款待了他,并且送了许多礼物给他,作为吐蕃的贡品让他送到长安去,却丝毫不提借兵一事。最后因为文成公主的干涉,不得不出了一千二百人,但仅靠这点兵力想要打败阿罗那顺,却是天方夜谭。因为阿罗那顺的军队,至少有三万以上。

  不过王玄策并没有生气,而是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接受了松赞干布的“馈赠”,就在松赞干布以为他要带着这点儿人随便打一打,然后回京覆命的时候,却不料王玄策带着人虚晃一招,直接去了泥婆罗,也就是后世的尼泊尔借兵。

  王玄策知道,自己一个人以大唐使者的身份去泥婆罗借兵,泥婆罗的国王或许会敬畏他,但是却不一定会同意借兵给他。但是带上松赞干布送的一千二百人,借着松赞干布王中之王的名头,他要忽悠人马就容易多了。

  就这样,王玄策东凑凑,西凑凑,在着泥婆罗要到了七千人,然后就带着八千二百人直扑中天竺,与自己的副将蒋师仁一起,凭着高超的指挥艺术,成功的大破中天竺,将阿罗那顺及其妃、子俘虏,另外还俘虏了一万二千多人,迫降了五百八十多所城邑集落。

  听完这个故事,长孙颖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王玄策也真是太彪悍了。

  “那圣人有什么封赏呢?”长孙颖好奇的问道,这种灭国之功,怎么也得加官进爵了吧。

  “没什么封赏。”刘绣摇了摇头,然后看着长孙颖,似乎有些不理解她的大惊小怪,“不过是天竺那种蛮夷之地而已,平了不是很正常?咱们朝中光是王子就有几十个呢,那一个国也不比一个道大,有什么好值得夸耀的。”

  正常正常正常……长孙颖脑中回响着这两个字,然后看着一脸习以为常的刘绣,忍不住给着这些土著跪了。

  她与着唐人的区别,大约就是不管多久,都没办法习惯这种“天朝上国”的心态吧。

  她生活的时代,的确已经很久都没有万邦来朝的盛景了。

  ☆、第139章 丧事

  大唐不把天竺当回事,一个原因是这地方远,跟着领土不搭界,打了也是丢给别人,除了多几分贡品之外没有别的好处。另一个原因则是天竺这地方的人,战斗力实在是太弱了。你打赢了一头狼叫英雄,打赢了一头猪,实在很难被人称为豪杰。

  阿三的战斗力,在一千年后也没有多大进展,一船人都能将他作为殖民地,千年之前被一个人打败也不是太天方夜谭。

  所以,不止刘绣她们那种小宫女来说这事儿不算什么,就算是王玄策本人也没有太在意,在唐人的眼中,只有把着北面的突厥们揍得哭爹喊娘,那才叫英雄。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游牧民族才是天然的大敌,长城为此而建,边塞为此而修,但是历朝历代能跟着游牧民族实打实的打仗,并且将着人灭国的,也只有在唐初一代了。

  所以,在着将星如云的初唐,王玄策的光芒就黯淡了许多,他本人的军事成就仅能算作合格了,皇帝因为他没有坠大唐的威风而对他进行了嘉奖和接见,至于其他的封赏就没有了。

  实际上王玄策这一仗对于朝局的影响,还不如他送来的那几个胡医。

  太宗年轻的时候,还嘲笑过汉武帝求仙问道的事情,但是等到他如今,却也着实没有好到哪里去,对着方士极为迷信。他与汉武帝的最大不同,也许就是他的目光更加国际化吧,所信赖的方士不仅有国内的,还有不少国外的。

  王玄策带来的这个叫那逻迩娑婆寐,自称活了二百岁,太宗听了对他十分礼遇,在金飚门内给他设了个医院,让他造延年之药,还命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视。虽然大家都觉得那个方士是骗人的,但是却没有人敢揭破这个皇帝的新装。甚至李治也以孝顺为名,默不作声的看着父亲这样胡闹。

  李世民这样,得了便宜的自然是李治。

  长孙颖听了这故事也笑着没有说破,她与李治本是一体,见着李世民精力强盛时李治过的有多战战兢兢,所以如今巴不得李治能尽快掌权,免得李世民活的久了,又对太子之位产生什么想法。

  **

  “儿子啊,要乖知道不?这几天要好好的,免得让你娘受苦,也不要让我操心。”李治摸着长孙颖的肚子认真的说道,逗的长孙颖一笑,“你跟它说这些他哪里听得懂,该什么时候出世就什么时候出世,哪有你这样商量的。”

  “唉,真是天不从人愿,”她这么一说,李治也觉得有点傻,遂松开手直接坐到了她身边,然后有些沮丧的说,“守了十个月,就等着这几天,我专门都把时间空出来了,没想到竟然又发生了这种事。”

  “你这话别让外人听到了,”长孙颖听着这话心里头一颤,然后却是下意识的就拍了他一巴掌,李治却是一脸无所谓,“行了,我在外面装的都够久了,在屋里头难道还不能说说心里话。”

  李治说的这件事,便是指高士廉病逝的事情。这位舅姥爷爷原本就快不行了,后来皇帝派人赐医赐药,看着缓和了下来,却没想到昨日里竟然没了。

  不过高士廉如今已经七十二岁了,在古代这个医疗水平之下,他能活到这个年纪已经很是高寿,所以家人并不意外,只是有条不紊的布置丧礼。原本只要按程序走就没问题了,但是谁知道皇帝却忽然插一杠子,让事情有了转折。

  皇帝插这一杠子,便是他自己要去为高士廉哭灵。

  若是普通人家,民间自有着娘亲舅大的习俗,高士廉待着长孙兄妹名为舅舅,实为父亲,也当得起他这外甥女婿的一拜,但问题是他是皇帝啊!自古以来都只有臣对君跪的,那有君哭臣灵的,房玄龄一帮大臣当下就被吓到了,房玄龄极力劝阻,但可惜太宗向来擅辩,房玄龄这老实人根本就劝不住他,一不留神,就直接带着随人从兴安门出宫,只奔高家。

  长孙无忌正在高府灵堂,听说太宗要来,吓得赶紧出门拦住御马,这个时候,也就只有他方便劝住皇帝了。长孙无忌劝谏说皇帝正在服用丹药,不能哭丧,为什么不为宗庙社稷考虑而自珍自重呢?而且高士廉自己也不愿因自己的死,而让皇帝屈驾前来,所以皇帝回去吧。但李世民不听,最后长孙无忌无奈,干脆跪在道路中央,一副你要过去就从我身上踩过去的架势,终于将李世民劝了回去。

  不过,李世民回宫之后,却始终觉得没有去祭拜有负老舅当年对自己的赏识爱护,于是机灵一动,让着李治带他去高家致哀。

  你们说朕身份太过重,会折了老舅的阴福,那我的儿子总该没事了吧?况且这本来就是他母亲的舅舅,若是他母亲在世,定然也会想去舅舅灵前进一柱香的,他代母亲去尽一回孝,有什么要紧?

  李世民抱着这种想法,直接就忽略了李治家里还有个待产孕妇的事情,直接就把李治找来,哭了一通之后,将着自己的意思说了,然后要李治“主动”去要求给高士廉哭灵。

  李治听着父亲这个主意,别提多郁闷了。高士廉对着长孙兄妹情深意重不假,但是到着李治这里,跟着这个舅公却并无太多的私人感情,因为兄弟三人之中,高士廉明显是喜欢李承乾过多一些,甚至他身体变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李承乾被贬谪,李治对他没有恶感已经是看在他是长辈的份上,又怎么可能对他有着李世民那么强烈的感情?

  但是,李世民既然张口了,李治就是再不愿意,也要摆出一副哀痛欲绝的表情,跟父亲表示这事情自己也很难过,别说去高府哭灵了,就是去那里帮忙也是应该的。

  李治说的是客气话,却没想到李世民当真了,当下就拍板让他去高家帮忙,然后等着高士廉出殡了再回来……李治没想到老爹如此实心眼儿,一口气憋得不行,但也只能乖乖照做。

  所以,等回到长孙颖这里之后,他跟着肚子里的孩子嘟囔了半天,无非就是你一定要听话,千万别在老爹不在的时候跑出来,老爹可是要看着你出世呢。

  长孙颖原本听说他不在,心里头也都害怕着。因为这也是她头一次生孩子,虽然知道李治就算是在也是在外面等着,但他人在这里总是踏实些,他若不在,万一生产过程中出了什么事也没个人拿主意。不过这会儿被李治这么一搞,她心情倒是放松了许多,也拍着他的手笑着说道,“你去不过就是两三日,御医也说了日子还早着,不必担心。”

  “嗯。”李治应了一声,心里头却还是有些不舒服。

  **

  抱怨归抱怨,李治第二天还是穿了素服去高家,他知道这事儿自己不乐意,高家也不乐意。办丧事本来就累人,如今还加上皇帝这样“恩宠”,一方文武百官来高家吊唁的人激增,二来高家还要腾出人手来照顾李治这个太子,工作量顿时激增,男女老少都忙的脸色苍白。

  “九郎辛苦了,这几天家里头乱糟糟的,有不周之处你多海涵。”东阳公主亲自过来跟李治赔礼,她是太宗的第九女,驸马就是高士廉的长子高履行,作为宗妇的她在这个时候是必须出现主持大局的。不但所有的女客要归她管,有些皇室宗亲,高履行未必能说得上话,最终还是要她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