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1节(1 / 2)





  中午回去了,看到饭点了,三个小的没有回来,张保国摸了摸大威的脑袋,得到它亲昵的蹭蹭。

  “他们应该是在外婆家吃午饭了。”

  “那就不等他们了。”

  吃完饭,罕见的,张锦华过来了,一双眼睛亮晶晶的:“我们下午去镇上吧。”

  张锦华很少去镇上,一年去的次数一个手指都数的过来。

  他们一般都没有零花钱,去镇上,只能看着供销社流口水,本身供销社销售人员的态度又差,吃过一次排头,出于少年的自尊心,就不愿意去贴冷屁股了。

  “我们去供销社!”张锦华扬了扬手里的钱:“家里的盐快要没了,奶奶让我去买。”他自己还存有几分钱零花,打算去镇上买吃的。

  苏茴想起来了:“我记得之前看公示,镇上这几天有电影播映。”

  电影?!

  张保国的眼睛也亮了。

  张锦华期待之余有些期期艾艾:“电影票要多少钱?”他还没有进电影院正儿八经的看过电影,只在乡下看过一次那种露天的,放映机播放的,很多人赶集似地电影。

  这种是不要钱的。

  张保国也想知道,他在市里看过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苏茴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这时候没什么消遣,难得有样娱乐活动,他们这么感兴趣,去看看是可以的。

  “一毛钱。”

  张保国想了想自己的小金库,咬咬牙,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小金库不是存钱,而是取钱。

  拿钱出来,点了点剩下的,心疼。

  张锦华有些懵的看着二婶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张保国进去房间里拿了一毛钱出来。

  直到离开,他终于问出口:“你的钱是哪里拿的?二婶的钱你知道在哪里?”还敢自己去拿?不对啊,如果是这样,刚刚二婶应该会说吧?

  张保国奇怪的看了他一眼:“你在想什么?这是我自己的钱。”

  “你自己的钱?你哪来的钱?”

  “过年的压岁钱,我一直攒着没有动。”

  张锦华不说话了,压岁钱他爸妈也不会全部收走,会留一点给他,但是他根本拿不住,很快就花掉了。

  他想了一会:“你在这里等我,我回去凑一凑。”他回去求一求,应该没问题吧?顶多提前预支压岁钱,反正到手的也没多少,还不如去看一场电影。

  赵来娣还是挨不住他的攻势,提前预支了一部分压岁钱给他,加上张锦华原先的,刚好够一张电影票钱。

  兄弟两个兴冲冲的去了镇上。

  去了镇上以后,张锦华先去买了盐,然后直奔电影院。

  他们镇上也有电影院,但是一般是不开放的,只在每个月中特定的日子才有电影播放,不过逢年过节就会比较热闹,这次苏茴记得,就是因为一直只有那两部电影的电影院有了新的电影,难得。

  他们来的时间比较巧,没有等多久,就开场了。

  张锦华激动的手都有些颤抖,张保国注意到了,微不可查的挺了挺胸膛,不虚!

  不过等到电影开始,什么情绪都抛到了脑后,情节悲,自己跟着落泪,情节喜,自己也跟着高兴。

  哭哭笑笑,等到电影结束,堂兄弟两个眼眶都是红的。

  等到张卫国他们回来,知道他们去看了电影,嘴巴张成了o形。

  张卫国:“你们去看电影了!”

  张安国:“没叫我们!”

  张定国:“我们也想看!”

  张保国有点点心虚,干咳了两声:“我可以带你们去看,不过电影票要一毛钱,小孩子三岁以下才不算票。”

  一听这话,三兄弟脸上的表情都僵住了,随后有志一同的露出个牙疼的表情,跟张保国从小金库拿出一毛钱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第62章

  他们三兄弟心疼,最后还是跟张保国一样,从自己的小金库里面拿出了一毛钱去镇上看电影,存钱使他们快乐,但是看电影也使他们快乐,机会难得,难得奢侈一把还是可以的,很快就过年,过年会有压岁钱,到时候缺失的就能补上了!

  他们几个这样安慰着自己。

  张锦华看完了一场电影回来,总算明白为什么那时候张保国他们去看了一场电影兴奋成那个样子,电影实在是太太太精彩了,太太太好看了!而且这电影是新上的,大家都没有看过,他回来后先是给家里人讲,然后给小伙伴讲、给其他的村民讲,口水都干了,他变成了人群的中心,有事没事的都爱问他电影里面的情节。

  原来被人注视着是这样的感觉。

  别说,由他们带头,不少的小伙伴都心动了,一毛钱,好好求一求,也不是求不到,像那种自己本身就有一直不舍得用的几分钱积蓄的,再拉一拉赞助,就能凑够票钱,加上本来就过年了,今年分到的钱比去年的多了不少,有些家长也愿意给他们一点零花,作为听话乖巧的奖赏。

  就连有些大人也抑制不住跑去镇上看电影去了,引得他们村一窝蜂的跑去,张贵和周小晴就是其中之一。

  张保国问苏茴感不感兴趣?苏茴拒绝了,如果没有听他们说过的时候还可以考虑一下,现在被剧透的清清楚楚,结局已经知晓,她没有兴趣了。

  去年过年的时候苏茴做了一条鱼,还有一道素菜端过去,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李满芬终于舍得给自己和老伴做了新衣,一个做了衣服,一个做了裤子,算起来也是一套了,李满芬是个很吝啬的人,这不仅表现在对待自己的子孙上面,也表现在对自己身上。

  他们穿的衣服,不到彻底报废,就继续穿,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这是这个时代的印记,是经历过战乱,饥荒后养成的求生本能,要节省下更多的东西,留着度过后面的艰苦岁月。